天的话题是利率。利率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么多人恨它?

  香港大学的李教授有四个小孩,前不久在路上碰到他,一聊起子女上学的事,他就说:“我现在经济压力好大呀!大儿子在读研究生,其他三个小孩都在读大学,就我的工资,要负责三个半大学学费,我真是吃不消了!真盼望他们都毕业的时候!”我跟他讲:“那你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借学生贷款,或者你自己贷款呢?”他回答说:“那我还要付利息呀,太亏了,我不干!”

  李教授没有学过经济学,更不知道金融,但是,他的思维我们很熟悉,在老百姓中也很典型。而他的情况恰恰说明贷款有利息是应该的,也很合理。他是港大的终身教授,在港大的收入到退休前会很稳定,每年还有点增长,可是,他未来四年的学费支出压力特别大。但是之后他家的经济状况会完全反过来,李教授那时候不再需要为子女付学费,工资也会比现在高一些,而且四个小孩也有收入了!所以,他将来不仅没什么花费了,而且收入还比现在多。按理说,李教授的情况最能证明借贷利率的合理性了,他应该很高兴地支付利息,因为贷款可以帮助李教授摊平未来各年的经济压力,让生活不至于一会儿吃不饱、一会儿吃不完。

  利率的效用逻辑

  在经济学里,我们时常把利率称为“资金的价格”,也就是说,如果年利率是10%,你今天使用别人一块钱,一年后还本的同时还要支付一毛钱的利息成本。在一般的情况下,这个“资金的价格”应该等于多透支未来一块钱能给你带来的额外好处,比如幸福、享受、愉悦等这些“主观效用”的增值。

  当然,具体的理论模型比较复杂,这里就不细讲。这个理论的基本结论是:利率取决于一块钱给借方带来的额外好处,这种额外好处越多,利率就越高。比如,贷款可以帮助减少李教授未来4年的痛苦、平滑他一家人每年的消费,所以,他应该愿意支付利息,而利息到底应该多高,就由高到哪个水平他不再愿意借钱了来确定。比如,如果利率为2%,他愿意借100万港币;如果利率为3%,他愿意借70万港币;如果利率6%,他愿意借20万,等等,而如果利率为8%,他就不想借了。所以,对李教授而言,利率最高不能超过8%。

  基于借方的“主观效用”来确定利率高低的理论,在历史上也多次受到过来自道德方面的抨击。原因在于,一般都是在春天青黄不接,或者灾荒逼迫很多人活不下去的时候,会出现很多借贷需求,那么,对于这些没有钱、没有吃就活不下去的人来说,借一块钱可以带来的主观效用增值是无穷大的,因为借到任何钱都是救命钱。所以,按照上面说到的市场经济逻辑,利率不管多高都是合理的。但,这样一来,道德卫士就不干了!你这不是趁火打劫、乘人之短发横财吗?于是,就有了长达几千年的“打击高利贷”历史,我们之后再回到这个话题。

  利率的机会收益理论

  那么,利率到底应该由什么决定呢?因为资金是有成本的,而且对于一般人来说,今天的一块钱比明天的一块钱更有价值,所以,我们也必须从资金的提供方(放贷方)来看利率的问题。毕竟,银行也好,愿意做放贷的个人或公司也好,李教授肯定不是他们可以放贷投资的唯一对象。比如,银行可以把资金用于买政府公债,这样没有违约风险,投资很可靠,也可以贷款给那些生产性企业、房地产公司,或者学生,等等。所以,李教授愿意支付多少利率成本,那是他的事情,而如果政府、公司和其他个人借方愿意提供10%的利息回报,那么,李教授要么也支付10%的利息,要么就别想借到贷款了!

乳头溢液到底怎么回事_利率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么多人恨它?

http://m.fxlll.com/dk/25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