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说罗振宇的商业模式毫无用处,不过那些幻想每天花十分钟时间就能获得新知,年薪百万,迎娶白富美的人来说,肯定要失望了。       原因很简单也很残酷:习惯于深度思考,知识底层架构好的人,也不会去拜罗振宇。而亦步亦趋跟着罗振宇们去“学习”的人,也普遍缺乏深度思考能力。在豆瓣上,深度思考者,或者说愿意深度思考者的比例,要远高于一般社交媒体。罗振宇遭遇普遍差评,应该是意料中事。至于“最开始,还是有部分豆瓣红给出了4-5星的好评。”大家呵呵一声,就可以了。       “知识付费”是否靠谱,要看何为“知识”。就我的经验,最好最重要的“知识”,就是学习知识的能力——知道如何高效学习并运用。我们周围各领域的“聪明人”和“天才”,就是这种人。学习知识和技能也需要基本功,就像梅西观摩C罗的比赛录像,大多能在下一场比赛里做出类似的技术动作。一般人把梅西和C罗的比赛录像看十万遍,还是个球盲。       但是,打造知识基础,窥得门径,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也有知识和技术门槛比较低的行业,但都不太值钱,也就不是“知识付费”的目标客户。更多不希望在知识爆炸大时代掉队的人,都妄想通过扫描几个二维码,跟着挂着各种头衔的所谓“顶尖大脑”学几招,就可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顺风顺水地攀登到人生巅峰。       可是,谈何容易呢?这些走捷径和开后门的思维泛滥,就演变为一种知识恐慌:大家都知道知识有价值,但学起来太麻烦。于是,“知识付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只要用好用足人们的恐慌感,就可以圈粉变现。       本质上,这跟在电视台和电台上推销保健品的“神医”们什么区别。而且,“知识”听起来比“保健”和“养生”有逼 格很多。罗振宇也绝对比枸杞和保温杯,更能温暖中老年群体那颗不甘落伍的雄心。所以,“知识付费”和罗振宇又转化为饭局里的热门标签,似乎可以彰显学习者的身份。       可是,我见到的罗振宇粉丝们,都在更多谈论罗振宇从媒体人转为商人的成功。他们的逻辑很简单:罗振宇转型很成功,赚了很多钱,很有名气,所以他的项目肯定不错。有如此思维水平的人,能学来什么真正的知识,实在堪忧。

罗振宇简介|罗振宇新书评分怎么那么低?

http://m.fxlll.com/dk/3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