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2014年的“幸存者偏差”词条里,曾经引用了二战空战的一个案例,但是解释的前后矛盾。这个有瑕疵的“幸存者偏差”案例在知乎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终于大家发现了这个二战空战案例的真实背景和内在逻辑:

二战时,从战火中返航的飞机上的伤痕呈现了某种规律性,有些部位中弹多而有些部位中弹少。为了提高飞机的防御力和生存率,根据直觉,一部分专家和高层建议在弹孔密集处加强装甲,也就是中弹最多的翼部和尾部。

当然,我们现在回头看,这个直觉是非常不靠谱的,大家用膝盖都能想到发动机和驾驶舱是要害。但是当时飞机发动机的动力是非常有限的,其实这里本质上需要评估的是:“设计飞机的人肯定已经给发动机和驾驶舱做了充足的保护,这种保护是否是过度的,需不需要转移未中弹部分的一部分装甲到频繁中弹的机翼尾部那里?”。

是不是问题看起来有点复杂了,其实本质逻辑还是一样的,这里是有幸存者偏差的:仅根据返航飞机上的弹孔分布,来决定加强飞机的哪个部分时,这里忽略了“飞机被击落”这个筛选过程。也就是说,能返航的飞机都是躲过防空炮火筛选的、没有受过致命伤的。他们多中弹于翼部和尾部,恰恰说明了这两个部位不是致命伤,而且强度足够;而发动机和驾驶舱受伤的飞机,基本没有活着回来的,因此发动机和驾驶舱才是真正致命并需要继续加强的地方。致命部位受伤的飞机因为被击落而被筛出研究样本,从而变成了“不会说话的死人”,或“沉默的数据”,并导致了严重的幸存者偏差认知。

但是知乎在此基础上,挖出来一个牛人:亚伯拉罕·沃尔德(Abraham Wald)。他根据这个案例在1943年写了一篇论文:《一种根据幸存飞机损伤情况推测飞机要害部位的方法(AMethod of Estimating Plane Vulnerability Based on Damage of Survivors)》。他运用现实的统计数据,并且加入了虚构的数据和算法,来贴近拟合现实情况。沃尔德根据虚构的数据算出:

1.飞机最怕被20毫米机炮击中发动机,挂掉的概率是 53.4% ;

2.第二危险的是被7.9毫米机枪击中驾驶舱,有 19.4% 的概率坠毁;

【你看到的古诗】你看到的“古典价值投资者”,可能是幸存者偏差

http://m.fxlll.com/news/42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