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行发布了《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中,被调查的城镇消费者与农村消费者所显现出的个人金融素养方面的较大差异,再次引发各界对金融教育这一问题的重视。


  该《报告》显示,当消费者被询问预期如何保障其老年阶段的开支时,城镇消费者选择最多的是“依靠退休金”(66.03%),而农村消费者选择最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存款、资产或生意收入”(57.07%)。从这个角度上讲,客观条件给农村人口在个人资产的保护和增值管理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应当具备规划和理财意识和能力,以保证资产在个人生产生活中的收支合理,同时也保持防风险和防欺诈的意识。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除了仅50%农村地区消费者金融知识测试正确率之外银 行 贷 款,更让人担忧的是农村消费者金融意识方面的匮乏:仅有80%的被调查者认可个人信用的重要性推荐,在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时能够正确辨别合法性以及识别风险收益的比率仅略高于五成等。农村的金融监管强度弱于城镇,农村人口文化水平相对低,可接受的金融服务类别较少,对金融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有限。在当下金融创新、金融科技的冲击下,提升这一人群的金融素养就显得尤为迫切。


  对于个人金融素养,2008年,美国金融素养总咨询委员会就正式提出:金融素养是个人利用知识和技能,为一生金融福祉有效管理金融资源的能力。此概念指出了金融素养与金融知识的差异,金融素养除了包括对金融知识认知、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外,还包括风险和回报认知能力、金融规划意识、金融背景信息分析能力和金融责任意识。金融知识架构和内容是很难被完全掌握的,那么,培养自主学习掌握金融知识、技能的意识以及自主判断金融政策、产品和风险等能力就尤为重要。


  事实上,针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教育,近年来包括央行、各级政府部门、NGO组织、金融机构等已经做了不少的努力。每年9月,央行组织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月”活动,今年的普及活动将重点针对农村人口等低净值人群展开。此外,2013年,人民银行还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研究制定了《中国金融教育国家战略》并已提交给G20,还制作了可供金融消费者自行下载、使用的《金融知识普及读本》等宣传材料;多年来,各地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创办“金融夜校”普及金融知识银&行&利&率,传递致富信息;2016年,中和农信面向数十万农户推出的“万场金融教育”大型公益活动,把农民需要的金融知识,采用线上授课的方式送到村头、送到田间……


  不过,上述工作多数都是针对金融知识所做的普及,但在提升农民金融意识和技能方面还有所欠缺。比如,是否考虑到农村消费者接受金融教育的意愿?是否持续跟踪反馈教育成果并调整金融教育方式?


  《报告》发现,当被问及农村消费者的金融知识咨询渠道和最有效地了解所需要的金融知识的方式时,“向相关金融机构的员工咨询”和“上网查询”这两个选项的占比最高。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和网络这两个金融信息渠道在金融教育中占据了重要作用。但是银行 贷款—利 率 ,金融机构和络提供金融教育服务存在先天的不足: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教育的主要目的还是销售金融产品,相应的金融教育相对狭窄、片面,且多为金融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农民金融意识和技能培养的持续性,而网络上的信息又真假难辨,对于金融素养较低的农村人口来说很容易造成误导。金融教育片面化和金融素养低互为因果造成了中国农村金融教育落后的现状。


  完备的金融教育需要多方汇聚力量,以更加灵活多变的方式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教育,形成“拉力”作用于农村消费者。政府和NGO组织比金融机构更具公信力,因此,在金融教育方面不可缺位,要做好引导、监管工作。这两个主体可以建立专门网站普及金融和风险识别方面的知识,并根据市场变化定期更新;在政策出台时,也要做好详尽的官方解读,方便农村消费者能尽快了解和运用,以保持金融教育的持续性。与此同时,要监管好各金融知识渠道的真实性。


  金融机构与农村消费者接触最多又处于市场之中,因而在金融教育方面可以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向上,农信机构可以向统筹组织者提供农村金融教育需求、问题和可行性方案;向下,农信机构工作人员可充当金融技能的传授者,以更为灵活的形式让农民掌握金融技能,进而独立进行收支规划、理财方式选择等。在教育方式方面,金融机构可以采用场景模拟、一对一教学等个性化的方式开展,也更容易被服务对象接受,进而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金融教育意识的养成在金融教育过程中是最为重要的工作,它提供给金融消费者接受金融知识和技能的“拉力”,让教育工作能够持续进行,最终实现金融素养提升的目标。


[汇聚强军力量]汇聚多方力量 推进农村金融教育

http://m.fxlll.com/yl/12301/